7日,《奇巧技——核雕的記憶與技藝》特展在蘇州吳文化博物館開展,以105件/套明清至今的核雕精品,發(fā)掘核雕作為宮廷藝術收藏品與民間工藝品的深厚歷史人文底蘊,及明清以來的工藝傳承。
歷朝歷代的核舟作品組成了一支形態(tài)各異的核舟船隊?!≈行戮W(wǎng)記者 鐘升 攝
“以徑寸之木,為宮室、器皿、人物,以至鳥獸、木石,罔不因勢象形,各具情態(tài)。”核雕,又稱果核雕刻,是中國傳統(tǒng)的微型雕刻工藝,最早見于明朝的文獻記錄中。匠人們利用果核的自然形態(tài)和起伏變化,采用雕、鏤、鐫、銼、鑿、鉆等技法,在其上雕刻出各色人物、花鳥、獸蟲、山水、舟船、樓閣等形象和文字內(nèi)容。明朝的《核舟記》,使核雕這一非遺技藝為大眾所熟知,徑寸之間展現(xiàn)的精湛技法令人贊嘆不已。
核雕是蘇州代表性的非遺技藝之一,《核舟記》中所描寫的核舟,就是明代蘇州核雕藝人王叔遠的作品。2008年,核雕(光福核雕)入選國家級非物質(zhì)文化遺產(chǎn)代表性項目名錄。
民眾參觀展出的核雕?!≈行戮W(wǎng)記者 鐘升 攝
據(jù)吳文化博物館工作人員介紹,核雕藝術起初只是在果核上簡單地篆刻文字。至清朝中期時,核雕藝術達到鼎盛,甚至促使清宮造辦處參與設計、雕琢核雕。核雕的題材也從古人詩詞等,向世俗生活拓展。技巧上由圓雕、浮雕、鏤空雕等技法相結合,形成了雍容華貴的風格。在廣州十三行,還有外商訂購西洋主題圖案的核雕,令核雕這一中國傳統(tǒng)技藝揚名海外。
核雕雖小,卻能小中見大。吳文化博物館館長陳曾路表示,核雕是一種小門類展品,少有博物館會給予特別的關注。此次展覽完整地將從明代至近代的核雕技藝進行了系統(tǒng)的整理,有利于研究者今后更為深入地認識和研究核雕技藝。(完)
凡注有"環(huán)球傳媒網(wǎng)"或電頭為"環(huán)球傳媒網(wǎng)"的稿件,均為環(huán)球傳媒網(wǎng)獨家版權所有,未經(jīng)許可不得轉載或鏡像;授權轉載必須注明來源為"環(huán)球傳媒網(wǎng)",并保留"環(huán)球傳媒網(wǎng)"的電頭。
資訊
焦點
- 江蘇三市入選 5G 應用“揚帆”行動重點城市
- 杜海云:健康睡眠需要個性化定制產(chǎn)品支撐
- 歇后語林沖上梁山的下一句是什么?林沖的性格特點是什么?
- 浙江2025年度考試錄用公務員筆試舉行 25.2萬名考生參加
- 私人控股什么意思呢?公司控股屬于私人控股嗎?
- 第十七屆閩臺陳靖姑民俗文化交流暨2024陳靖姑文化海絲行活動在福州啟幕
- 專家學者齊聚騰沖 共論科技金融發(fā)展新路徑
- 投資20億元的普洛斯清遠時尚科技創(chuàng)新谷開園
- 上海大學中外合作辦學4+0和國際本科2+2.5區(qū)別
- 確保注冊會計師行業(yè)誠信監(jiān)管機制“長牙帶刺” 八種情形將被列入嚴重失信主體名單